首先,我们从法律层面和城市建设层面梳理一下住房和学校的对应关系。按照现行的《居住区城市规划设计规范》,一个居住区(3.5万人)每1000人需要配建600.12万平方米的教育建筑。也就是说,一个5万人的居住区需要配备3.6万平方米的教育建筑(包括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小学和中学)。居民区300米内需要设置幼儿园、托儿所,500米内需要设置小学,1000米内需要设置中学。
然而,城市建设的进度并不同步。由于建设主体不一致,有时政府建好学校后,住宅入住没有跟上,造成学校建设的浪费。有时候会出现住房建设先行,学校建设跟不上的现象。这个原因是产权归属和出资人不一致造成的。因为区域建设和人口是动态的,学校和房屋的对位关系不是恒定的,城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可能根据新的人口密度和学校分配进行调整。
-0/内的一个学校叫学区室。通常所说的学区间,只是指名校对应的房子,而对于那些上普通学校的房子,虽然也能上学,但往往不叫学区间。学区房间是距离学校很近,可以分宿舍,好学校读书。学区房间其实是学校招生的衍生品。学区房已经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促销手段。一个好的学区房间的价格通常比其他小区高15%到20%。
学区间。首先,什么是学区房间?大家首先要明白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含义:为了保证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,早在1986年,国家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第九条规定: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当设立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,使儿童、少年能够就近入学。以及《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》第二十六条规定,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市、县级人民政府规划,合理布局。
这些都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明确法律规定。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,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和责任,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,确保教育公平原则。学校附近的区域是教育部门根据该区每年招生人数划分的一个范围,这个范围的学生可以享受义务教育,免试就近入学。